记录是改变的开始

date
Jul 7, 2025
slug
take-record-then-change-happens
status
Published
tags
Life
summary
焦虑本质上是一种叙事,一种模糊却对人有强大操控力的叙事。人的很多负面情绪来源于模糊。而每日记录是精确的,它是一件件事实清单:完成了A,推进了B,C有待解决,方法是一二三。我获得了新的信息和知识一二三,我有了新想法一二三。当一天结束,面对这些黑纸白字的具体,那些抽象的焦虑叙事便很难成立——这大概就是「活在当下」。
type
Post

[ 一 ]

最近突然觉得,生活处在了一种罕见的平和状态。
这种平和体现在多方面,比如,很少出现精力不济、精神困顿、脑子转不动的情况;吃零食少了;晚上几乎没有出现因为感觉空虚所以要读不费脑的网络小说来填补然后一读就读到半夜一两点的现象;最重要的,日常工作的完成度和效率提高了,超出我的预期。
 
这是我大约18岁以后就很少出现的生活状态。我不是「容易焦虑的人」,我就是焦焦本焦。《头脑特工队》中那个一头炸毛,总是急得要死,时而精力旺盛时而彻底摆烂的橙色小人就是我本人。
notion image
 
焦焦出场时大包小包这个造型设计太精准了,一个焦虑的人来到不熟悉的环境,十之八九会为自己做好一二三四手准备。记得大学时去上大课时,我永远会背一大包东西。如果今天老师课讲得好,吸引人,就听课,这是planA。如果没意思,就学英语,这是planB。如果在那个环境中让人静不下心学英语,还有planC——写XX课的作业,如果作业也写不进去,那就看书,这是planD。总之,不能因为这堂课老师讲得不好就浪费我一节课的时间。
 
时间就是我的命门。时间不够用是我永远的痛。为此我练就了头脑中时刻计算时间的技能,我清楚地知道我日常重复的所有事情需要花费的时间,当有一件新的事情要插入进来时,我马上计算有哪个时间空隙可以插入,或是和哪件事情可以同时进行,然后像挪动积木一样将新事情插入我脑海中的时间表。我的手机设定了自动报时,这样我不用去关注时间就能知道现在几点,该做什么了。有时觉得自己仿佛已成人机,每天醒来,程序启动,我就按照设定好的程序一步一步执行下去。循环往复。饶是如此,我仍然总觉得时间不够用,仍然焦虑。
 

[ 二 ]

从三月份起,我开始每天做日常记录。Logseq这个笔记软件很适合做这项工作,每天打开电脑,第一步就打开logseq,它自动生成一个以当日日期命名的页面,只要开始写就可以了。
我的每日记录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睡觉和起床的时间,以及起床后的精神状态。第二部分是当日待办清单。第三部分是各种琐碎的笔记——每日例行要完成的任务在当日有何进展,有什么问题;突然想到某件事情可以调整一下方法;看到一篇不错的文章,有些值得记下的观点;刷了一集剧,有一句台词触动了我,都往这部分写。
我没有做未来规划的习惯,不像很多擅长「人生管理」的人,有年计划、月计划、周计划。我做的只是记录已经发生的事情,已经完成的工作,事情的进展。但仅仅只是这样简单的记录,带来的一个潜在影响是让人不再觉得自己每天「一事无成,毫无作为」。白纸黑字地写下来,一天结束看着页面上写了这么多字,哪怕其实只做了一点点工作,也让人有小小的满足感。
 
这小小的满足感可以大大提升生活的健康状态。我曾经被医院诊断为进食障碍,进食障碍是一种情绪问题,会不停地吃,吃到难受也停不下来。记得进食障碍最严重的那段时间,有天去邻居女生家帮出差的她喂猫,我看见她的茶几上摆着一包开没吃完,用封口夹夹起的薯片,竟然产生了羡慕,我已经很久没有能在食物被吃完之前停下了,所以我再不屯食物,直到疫情。
人在产生负面情绪时,很常见的行为就是利用食物来缓解。一方面,吃东西能让人暂时将注意力从负面情绪中转移开,并且一些含糖、含油脂高的食物会刺激多巴胺的释放,让人产生短暂的愉悦感。同时,从心理学的角度,人在空虚、缺乏意义感时,进食提供了一种「在做点什么」的感觉,即使只是咀嚼、吞咽这些微小的活动,都能创造一种短暂的存在感和掌控感。
 
我现在没有以前那么不能控制了,但焦虑莫名袭来时还是忍不住要不停往嘴里塞东西。我日常饮食量本身不大,即使「暴食」,也不会像一些严重的进食障碍者影响健康。但我对饱腹感极为敏感,稍微撑一点我都极其难受,而为了不长胖而选择的食物又会让我肠胃不舒服。肠道是个非常敏感的器官,被称为人的第二大脑。大脑的中枢神经和肠道的神经系统双向沟通,有80-90%的信号从肠道向大脑传递,所以肠道状态可以直接影响人的情绪。同时,肠道生产多种神经递质,比如与快乐、情绪稳定密切相关的血清素,有约95%的血清素由肠道产生,当肠道健康状态不佳时,直接影响血清素的产量,又影响了人的心情。
 
因为焦虑而吃,因为吃而更情绪更差,更焦虑。这是我常年陷在其中的一个负面循环。
 

[ 三 ]

另一个我长期对抗的状态,是脑雾。
大约在2021年之后,我就经常莫名感到很疲惫,脑子里像是一片胶着的浆糊,需要思考时,很明显地觉得像在推一个死活推不动的磨。我一直自认是个高能量人,精力充沛,思维敏捷,出现这样的情况让我不由自我怀疑,真的是年纪大了精力下降脑子不好使吗?还不至于吧。
后来了解到这种状态叫做「脑雾」。网上对于脑雾的定义是:一种认知障碍的症状,表现为思维混乱、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力衰退以及精神迟钝。感觉大脑像笼罩着一层雾气,思维不清晰。有些人还会感到头晕、疲倦、情绪波动、易怒等。
脑雾产生的原因很多,除了疾病和用药的副作用外,缺乏睡眠、用脑过度、压力过大、缺乏运动、不良饮食等都可能导致脑雾,换句话说,这也是一种情绪病。
今年以来,我相对症状减轻,尤其最近几个月,尽量保证在0点前睡觉以保存精力。但前段时间,两周内连续发生三次早上没有在正常时间醒来、醒来又直接睡过去的情况,这对我来说都是异常。于是我着手观察自己的睡觉时间对精力的影响,试图找到那个能最大程度减少睡眠时间、又能保证精力的时间点。
 
每日记录又派上了作用。
 
很多人熬夜,并不是真有多少工作要做,而是觉得一整天都虚度了,所以睡前要再做点什么抢救这一天。我属于晨型人,不管多晚睡早上都会很早醒来,所以我不喜欢熬夜。但也难免在焦虑中陷入空虚,所以不舍得睡觉,越熬越晚。
自从开始每日做记录后,就如同前面改善情绪性进食一样,这种「今日有所成」的满足感也有效降低了半夜的空虚,从而改善熬夜的情况。我每天记录自己睡觉、起床的时间,以及起床后的精神状态,这也帮我找到那个最晚睡觉的上限。只要在这个点之前睡觉,一般都能保证第二天有充沛的精力,同时又不会让我心疼被睡觉占据了太多时间。
 
一件事情的改善,往往能引起整个系统的优化。以前总觉得自己效率低,于是恨不得把所有时间都投入进去,休息都有负罪感。现在精力好了,工作效率变高,对自己的节奏有了更多了解和掌控,因此可以每天、每周心安理得地安排一些休息时间,由此又进一步优化了精力的管理,自己心情也好了很多。减少了情绪性进食,身体感觉更轻盈和舒适,情绪也变好了,于是更加不再情绪性进食。
 
这些都是从记录开始。
 

[ 四 ]

我写了很多年的日记,到现在仍在写,但那主要是记录和梳理想法,一写就是四五六七页,太耗时间,所以写的频率不高。很多年前我也关注过诸如晨间笔记之类的简约记录方法,但我很不喜欢它建议的内容和格式,比如打好九宫格,每天写目标、写梦想、写感恩。今年开始使用logseq时也觉得没什么好记录的,但它每天会自动生成一个页面,时间久了,首页拉下来全是一个个只有日期的空白文档,强迫症看着难受,这才找些琐碎内容往里填。对我产生作用的,就是这一点也不高级、没什么章法的方式:随便写。写我做了什么,状态怎么样,遇到了什么事,有什么想法。一旦开始记录,就会有更多内容要记录,会开始察觉,开始关注。看清楚自己在经历什么,慢慢建立起对生活更多的掌控感。
 
焦虑本质上是一种叙事,一种模糊却对人有强大操控力的叙事。人的很多负面情绪来源于模糊。而每日记录是精确的,它是一件件事实清单:完成了A,推进了B,C有待解决,方法是一二三。我获得了新的信息和知识一二三,我有了新想法一二三。当一天结束,面对这些黑纸白字的具体,那些抽象的焦虑叙事便很难成立——这大概就是「活在当下」。
 
 
 
 
 

© Scarlett 2024 - 2025